54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极品吴掌柜 > 第569章 入城掌印(上)

第569章 入城掌印(上)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

女墙是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其与大城相比,极为卑小,故称女墙。建在城顶内沿的女墙也称宇墙,建在城顶外沿的女墙也称垛墙。女墙用于城顶防护和御敌屏障,是古代城墙必备的传统防御建筑。)

角楼:它们均建于城墙转角处,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圆形,上建角楼,功能与城楼相仿。

谯楼:是古代城门上的望楼,有报警和报时两大功能。

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击钟之数,为何一百零八,此乃暗合一年气候节律也,盖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者相加,正得此数。详见《张居正》第四卷《火凤凰》。

闸楼:是建在月城正面城门洞上的楼,因其控制着入城必经的护城壕“闸门”吊桥而得名。闸楼也称炮楼,是因楼内驻守士兵,置放火器火炮,以炮火封锁入城通道,消灭进犯城门之敌,故名。这个多出现在火器出现的明清之后。

马面:这是依一定距离在城墙外侧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观狭长如马面,故名。它一般宽度为12~20米,凸出墙垣外表面8~20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内。特点是能够自上往下从三面攻击城下的敌人,防止出现火力防守死角。由于火器出现,宋、金以后的城墙,已很少使用这种构筑物了。北宋汴京外城构有马面,间距百步(约合150米),载见《东京梦华录》。而南宋《平江府图》中之城垣,亦排列平面为矩形之马面。据图中所绘,除东南、西南二隅角台外,其东、西城垣各建马面20处,南垣11处。盖彼时金兵屡屡南下,不得不为此以策安全也。辽、金故城之位于北边者,大多均置有马面,但亦有所区分。如辽上京临潢府之北城为皇宫所在,故其外垣之东、北、西三面均建有较密之马面,分别为13、12、19座,间距九十步(合135米)。南城称汉城,为平民居住,因而设置较少,现南垣大部为白音戈洛河破坏,仅残留马面两处。

护城河:古时称之为“城池”者,就是城墙与护城河的合称。后者又谓城河、城濠或护河。它一般环绕于城墙外侧,少数也有在城墙内侧再修一道内护河。大城内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宫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凿有护河。前者如明、清北京之紫禁城,后者如宋平江府城之子城。它系利用天然水道再加以人工整治开掘而成,除防御功能外,亦可供舟楫交通及城市供排水调剂之用。其有内、外城垣及相应两道护城河的,如北宋汴京开封及南宋平江府城等。建有城垣三道及城濠三道的城市,如筑于春秋时期江苏常州市淹城。

瓮城:为了避免城门不致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下,常在城门外侧添筑城墙一道,以形成一区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城者,顾名思义,一旦敌人进入此处,就会遭到四面围攻,犹如瓮中之鳖。瓮城平面有矩形和半圆形两种,其墙垣均较主城垣为低且稍薄。而对外交通门道,大多置于侧面,与主城门曲折相通,以有利防守。帝都主要城门及其瓮城门,通常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是为了使皇室车马迅速通行。建于明代初期的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采取了三层重叠的布置方式,其纵长深度共达128米,并于城墙内辟有屯留兵卒和贮放军需的券洞27处,门券上方又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敌之闸门。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城门防卫的措施。

宋代中原及江南城市建有瓮城者甚多,文献及实物皆有所见。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门皆瓮城三重,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二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这里明确地说明了屈折开门和贯通直达在形式上的不同,是出于使用上的区别。

辽代都城如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县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喀拉沁旗宁城县)及庆州故城(今内蒙巴林右旗白塔子村)等,均于城门处建平面为矩形之外瓮城。

金代城市及边堡建瓮城者尤多,如位于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吐列毛杜一号古城,仅辟有东、南二门,但均构直径约20米之圆形平面瓮城,出入口俱南向,临门更建照壁一堵,为其他瓮城实例所罕见。黑龙江省伊春市之金代故城,平面为椭圆形,于东南、西南隅各开一门,门内均建矩形平面之瓮城一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