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大穿越时代 > 第755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八)

第755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只要一旦想开了,放宽了心思,不再怨天尤人,战俘营的日子感觉也就好过了许多。毕竟,作为败军之将,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对战俘营的生活抱有太多的幻想,能够不受酷刑折磨就该感谢上帝了。

唯一让这些前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员们感到遗憾的是,自从三战爆发开始,他们就再也收不到家里的信件和邮包了——之前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面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走红十字会的渠道,通过瑞士中转,跟美国故乡的家人勉强保持通信,可是随着三战的爆发,瑞士这个理论上的永久中立国也挨了核弹,旋即被苏联攻灭,红十字会随之陷入瘫痪。如此一来,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被战争的火幕划分成了两大阵营,已经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国了,交战双方从此断了沟通渠道,让这些渴望得到家乡消息的战俘们倍感沮丧。

今天是俄国人的圣诞节,就连战俘们都得到了一份圣诞节特别配给,每个美军士兵都能分到一瓶酒和一盒糕点。至于军官……那些军官早就已经趁着美苏两国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的时候,全部早一步乘上了回国的邮轮。在没走成被丢下的这些倒霉蛋之中,塞西尔军士长已经是军衔和资历最高的了。

※※※※※※※※※※※※※※※※※※※※※※※※

就这样,本来应该很正常的战俘家书以及包裹往来,也被美日双方阵营当成了“暗战”的战场。美军方面竭力避免寄往战俘营的信件、包裹中泄露军事机密;日军方面则拿出了“解剖麻雀”的认真劲头,不放过每一件过手的东西,硬是试图以小见大,从这些不起眼的邮件和邮包物品中分析了一大堆的情报。

当然,美日两国情报部门在邮件传递上的斗智斗勇,距离沈阳战俘营里这些没有在战场上放过一枪的前海军陆战队大兵们,未免有些过于遥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感觉自己的战俘生活还算凑合着能过。

虽然在战俘营里,他们也没少被日本人扇耳光、关紧闭,但这些美国牛仔再怎么疲疲沓沓,好歹也不是那种能够把自己做俯卧撑做死的奇葩台湾草莓兵,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脆弱到那么不堪的程度——否则在之前的大萧条时代就该熬不过去了。在向着日本人乖乖认怂了之后,这几年战俘营的苦日子也就熬过来了。

※※※※※※※※※※※※※※※※※※※※※※※※

好不容易等到四五年秋天,美军核爆东京,旧日本帝国政府覆灭,剩下的日军被迫放弃华北和满洲占领区,撤回日本列岛保卫本土。而沈阳战俘营里的这些前海军陆战队大兵们,也在日军撤退、战俘营关闭的时候,被移交给了前来接收的中国红军,之后又被送到了苏联……这些在战俘营里熬了四年的美国佬,就这样逃出了日本人的魔掌,带着憧憬来到西伯利亚,以为自己总算是可以回家了。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因为美苏两国还没有彻底撕破脸皮的缘故,也确实是不少美国战俘通过北太平洋航线,被苏联人分批遣送回国。

而在医疗卫生方面,这些美国战俘享受的待遇,更是连日本士兵都要羡慕——沈阳的战俘营里有一座专门的医院,可以容纳一百五十名病人同时就医。医院里有独立的病房和康复娱乐室,以及x光室、会诊室、药房和太平间。各种医疗设备都跟日本陆军医院的差不多,但能够从红十字会获得额外的药品和器械补给。每个战俘刚一迁入就被集体注射了天花、痢疾、霍乱和伤寒疫苗,接下来还有完善的定期体检制度。

因此,这帮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被俘期间基本保持了健康,死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人数只有个位数,而被俘期间最惨重的伤亡居然来自于自己人——由于没想到美国空军会轰炸战俘营,日本当局最初没有对空袭作出任何防范,结果就被长途奔袭的援华美国轰炸机编队给偷袭了一次,沈阳战俘营里的日本看守倒是个个安然无恙,美国战俘却当场死伤五十人。事后,日本人才允许战俘们在菜园里挖掘防空洞。

再接下来,跟在天津的悠闲日子不一样,战俘们在沈阳总算是要被派遣到各个工厂里参加工作了。工作内容包括制造零件、工具、染料等。工作并不艰苦,工作环境也不错。每个工作日8小时,周日休息。他们有1小时的时间吃午饭,午饭是从战俘营用木桶送来的。军官不用工作,但是负责战俘营的监督和管理。

参加工作的普通士兵每天可以得到20日分的薪水,士官每天25日分,技术士官每天60日分,技术士兵每天55日分,军官另有津贴,每个月的15号发薪水,直接存入邮政储蓄账户,每次最多只允许领取五十日元,可以用来在战俘营的小卖部买东西,但那里除了香烟、牙粉和炒豆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所以,当沈阳战俘营关闭,结清账目的时候,许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发现自己居然积攒下了一小笔钱。

※※※※※※※※※※※※※※※※※※※※※※※※

但问题是,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这批美国战俘遣送完毕,美苏关系就进一步急剧恶化,美军战俘遣送工作也随之半途叫停、戛然而止。原本被安排第二批回国,正在勘察加半岛等待归国邮轮的塞西尔军士长和他的一百多个同伴,就这样被滞留在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看守所里,当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等到三战爆发之后,苏联人把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看守所直接换了块牌子,变成了战俘营。

而已经当了五年战俘的塞西尔军士长,还有他那一百多个没来得及被遣送回国的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同僚,也只得垂头丧气地承认现实: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然后还得继续自己的战俘生涯……不接受现实又能怎么办呢?在日本人的战俘营里都熬了这么多年了,难道换成苏联战俘营就要觅死觅活了不成?

跟之前的日本战俘营相比,堪察加半岛上的苏联战俘营自然是寒冷得多了,才刚刚进入十月份,天空中就已经飘起了小雪。好在每个战俘都发到了厚实的毛皮大衣,取暖的木柴也很充足,并无受冻之虞——这些木柴都是苏联士兵在降雪前监督着美国战俘们去郊外砍伐的,堪察加半岛上虽然人少,但树却是多得很。

然后,在堪察加半岛上的苏联战俘营里,塞西尔军士长总算是吃上了久违的面包——虽然是带着明显酸味的俄国黑列巴;饮食中肉类的供应也比日本人那边丰富得多——虽然经常会有一些马肉香肠之类的奇怪玩意儿;而且堪察加半岛还出产各种很稀罕的高档水产品——在美国城市里经常是有价无市的阿拉斯加帝王蟹、新鲜海胆、鲑鱼和大马哈鱼,在这边的市场上却是玲琅满目,卖得极其便宜。虽然苏联看守不会那么好心地给战俘们提供这等美食,但塞西尔军士长还是可以用随身财物购买到一些来解馋。此外,这边战俘营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宽松,入冬之后,有时候甚至允许战俘离开营区,到城市去逛一逛——反正只要港口一封冻,就连苏联人自己,都被严酷的大自然困在了这块地方。这些美国战俘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而且,如今这年头,整个世界都在铺天盖地的战火中燃烧,跟外面那些终日与轰炸、枪战、强制劳动、饥饿、疫病、逃亡甚至是核污染为伴,过了今天就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的人们相比,他们在战俘营里好歹有吃有喝有住,需要干的活儿也不多,简直都可以说是在享受一场悠长的度假了,又还有什么可委屈的呢?

然后,这些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沈阳战俘营内,被允许有限制地跟美国的亲人通信。士兵每年可以写三张明信片,偶尔还能发一次电报。军官每年可以写三封信和三张明信片。这些邮件依靠国际红十字会进行中转,并且得要通过重重审查,通常需要三个月到六个月才能抵达目的地。但尽管如此,对于战俘营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来说,能够收到来自父母或妻子的包裹,依然是最让他们感到开心的事情。

不过,日本人之所以如此“仁慈”地允许美国战俘跟家里通信,自然不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企图从中收集情报——二战全面爆发后,日美双方完全断绝了人员的往来,加上美国在开战后,将侨居美国国内的日侨集中关进了集中营,日本当局再想要从美国本土获知美国的军事动向、军工生产情况,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对美国军事的情报收集,除了监听美国国内的广播外,主要就只能依靠分散在中立国等地的日本战略情报人员,来间接获取军事情报。

但问题是,任何国家的战时宣传内容,都是不能完全当真的。而通过中立国获得的二手情报,则多半不怎么靠谱,而且时效性也很成问题——每逢战争时期,各式各样的奇怪谣言总是层出不穷。

结果,渴求情报的日军在被逼急了之后,居然打起战俘家书的主意——每一批战俘家属的邮件抵达沈阳战俘营后,日军都会组织战俘家属邮件检查小组,对来自美国战俘家属的邮件、报纸、包裹内的包装物说明书进行分析研究,并整理成文字资料送呈给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沈阳特务机关等部门,供其参考。

当然,战俘家属的邮件在被寄出之前,就已经被美国国内的安检情报部门事先审核过一遍,把一些违规内容进行了涂抹和覆盖。但尽管如此,日本人依然艰难地复原了一部分被涂抹的字句,并且通过其它的文字,图片和邮包中各种物品的说明书等只言片语,收集到了不少美国的综合军事战略情报。比如,美国民众对待战争的态度,美国民众是否积极参军参战,还有美国民间的物价和经济生活状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